2024年6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在高新校区成功举办了“网络空间安全创新学术论坛”。本次论坛汇聚了国内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当前网络空间安全的热点问题、前沿技术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本次论坛旨在促进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创新,推动网络空间安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论坛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党总支书记谭勇的开幕致辞中拉开序幕。谭勇书记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强调了网络空间安全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性,并期待本次论坛能够为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契机。
本次论坛报告涵盖了大模型安全、隐私保护、数据安全、后量子密码算法、移动通信网络安全等多个热点话题。论坛上,蚂蚁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安全官韦韬博士以“DKCF可信框架:大模型从“砖家”到“专家”还有多远”为题,总结了现有以GPT为代表的AI功能的局限性,强调了目前GPT等大模型缺乏基本原生安全范式的现状,指出了想要大模型解决行业专业问题,需要整体布局以面对如决策信息不足、决策黑盒化风险、认知分裂等挑战。韦韬博士进一步介绍了DKCF可信框架,即将数据(Data)、专业知识(Knowledge)、能力协同(Capability)、高效反馈(Feedback)结合,为大模型“智力引擎”配上安全“底盘”、协同“电控”、知识“电池”,从而形成完整可信智能体。
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执行院长王骞教授报告题目为“大语言模型安全与隐私保护”,聚焦于大语言模型的安全与隐私问题,分别针对大语言模型系统中的三种主要数据类型:文本数据、模型和提示词,探讨其中存在的安全与隐私问题、应对方法与局限,并指出了展望大语言模型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新的安全与隐私问题。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伟从数据安全流通的角度出发,总结了数据应用面临的严重挑战,强调了构建可信任的分布式隐私保护计算方法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可信任的分布式隐私保护计算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在智慧交通车路协同中的典型应用。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凌振做了题为“面向嵌入式TEE系统的Linux驱动安全高效执行环境”的报告。该报告聚焦可信执行环境,指出过去的紧凑型TEE操作系统工作缺乏设备驱动程序支持,进一步提出了一种TEE驱动程序执行环境——Linux驱动程序运行时(Linux Driver Runtime,LDR),可以在不影响设备性能的前提下保证数据源的安全,具有极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下午的论坛由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路献辉教授的报告开始。路献辉研究员在主题为“抗量子密码技术进展”报告中,以量子技术的进展为引,回顾并总结了抗量子密码技术的发展历史,详细阐述了抗量子密码算法的设计思想、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发展现状、产业标准化进展。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马卓,围绕模型全生命周期安全,从智能模型训练、使用和维护三个阶段,对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进行深入介绍,并针对数据后门、数据投毒、模型探测、模型滥用与模型遗忘等问题提出了系列解决方案,保障人工智能模型的安全。清华大学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博士后张一铭博士从移动通信技术演进的视角出发,分析5G网络在现实世界中面临的安全挑战,介绍了在5G接入网、核心网及创新应用方面的安全研究成果。
本次论坛吸引了线上线下众多师生学者的参与。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在校师生提供了一个与国内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知名学者的交流平台,有助于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激发创新思维。同时,本次论坛也为学院与国内外其他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搭建了桥梁,促进未来的学术合作和人才培养交流。